七叶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点亮示范村从单村盆景到连片风 [复制链接]

1#

从“一花一草一湖”的崇明区新安村,到“中国首个母婴康养村”的宝山区塘湾村;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示范效应……上海乡村不但颜值在改变,更通过打造一个个“网红村”,带动产业发展、绘就未来发展版图。

今天,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暨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举行。目前,全市已有7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未来,还有更多乡村将打出自己的特色牌,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萱草花,又名“母亲花”。7月的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母亲花文化园里,红、橙萱草花执着盛开,给夏日带来丝丝清凉。

作为本市首个“五村联动”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从一个个“盆景”到一片片“风景”,罗泾镇正谋篇布局,通过乡村振兴带动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五个人人”的光荣与梦想。

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

布局“五村联动”塘湾村是“头雁”

母婴产业的风生水起

“直播间”

主播有出彩机会

近日,记者沿着上海市中心一路向北,临近宝山沿江地带转入小路,眼前豁然开朗:两旁的杉树、香樟、七叶树连片成林,车行其中仿佛进入森林童话,迷迭香、薄荷等各种植物的清香,共同汇成了天然氧吧的气息。

在罗泾镇“塘湾人家”,一幢看似普通的农民别墅里,推门进去别有洞天。上午10时,一场网络直播正在火热上线。“产妇生产后容易情绪不稳定,有的人觉得这是‘作’,有的甚至会指责产妇,其实很可能是产后抑郁症的征兆,如果不妥善处理,后果可能很严重。”这天上午,“网络主播”刘彩秀正在讲授“产后抑郁的预防和护理”,由于“抓”住了观众的兴趣点,1小时的课程节奏紧凑,互动环节更是讨论热烈。

刘彩秀对着两部手机、一架单反相机和一台电脑,全程脱稿,讲得流利自如,但其实她“触网”不过几个月。原来,在这幢农民别墅改造而成的馨月汇母婴专护师之家,因为疫情,线下的培训暂时无法开展。如何“停课不停学”?有人提出开网络免费直播课,得到大家的响应并迅速落实。

从今年3月开始,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小时,育婴师、儿科大夫、厨师等轮番上阵。话题从育儿理论到实际操作,包括如何给孩子抄尿布、怎么做辅食,都列入网课“菜单”。

没想到,直播推出后迅速走红,最火的几场直播观众近40万人,“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更是冲上巅峰。现在已拥有近百万粉丝,让主播们欲罢不能,连双休日、节假日档期也排满。

“网红村”

市民觅乡居乐趣

除了“90后”的刘彩秀,直播间还有一名“网红大咖”——上海交大医学院原儿科医学高级讲师、被馨月汇聘为培训学校校长的张静芬,她主讲新生儿护理、儿童保健等知识,尤其受到“新手妈妈”们的追捧。

“第一次从市区来塘湾村坐了1个多小时车,当时觉得很偏僻,还有一点脏乱。”随着塘湾村面貌渐渐改变,母婴产业风生水起。张静芬告诉记者,自己每次来总是想多住几天,在天然氧吧里深呼吸,感觉神清气爽。

的确,和张静芬的感受一样,越来越多的人“闻香”而来,让这里俨然成了“网红打卡村”。暑假来临,不少父母带着孩子从城市来这里感受乡土气息。在培训学校门口,记者看到,整饬井然的“一亩三分地”里,“未解耕织”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种植的乐趣。不久后,在周边的树林里,还将造起“树屋”“星空屋”,让游客可以在夜凉如水的乡间“扑流萤”。

而这些,都是塘湾村正在打造的“中国首个母婴康养村”的一部分——以千亩林地为依托,在守住乡村肌理“生态底色”的同时,塘湾村创建了中国首个萱草文化主题专类园,丰富慈孝文化内涵,服务母婴康养主产业,将生态和产业“串联”在一起,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回归

村民多参与治理

在塘湾村,记者邂逅了一名“80后”的白领丽人——馨月汇的行*主管单正玉。她一头短发,身着干练的职业装,谈吐得体,颇有点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女主角罗子君的气质。一问才知道,她并非从城里引进的人才,而是塘湾村本地的村民,嫁到塘湾村已经多年,是馨月汇在塘湾村招聘的第一批员工之一。

“我曾在市中心工作过,但上下班通勤的时间太长,为了兼顾家庭,前几年回到宝山工作。”一天,她偶然发现村里一幢农宅改建为培训学校,就应聘成为行*主管。凭着之前职场打拼的经验,她很快独当一面,俨然成了村里的“形象代言人”。

单正玉指着培训学校不远处告诉记者,步行十分钟左右就是自己家;婆婆家也只有几道农埂的距离。“能够在‘家门口’工作,还能参与其中,看着村里越来越好,很有成就感。”现在好几名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她做得风生水起,也纷纷回到村里发展。

单正玉告诉记者,婆婆不但在馨月汇做保洁,还自发成为乡村环境“志愿者”。这几天,暑假里外来的游客多了,看到有人乱摘荷叶、乱扔垃圾等,她会主动上前劝阻,或者帮忙捡拾垃圾,把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当作自家的宝贝来呵护。

“乡村振兴不是让老百姓坐在家里等着发钱,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发家致富。”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乡村振兴示范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律峰表示,伴随着“生态+产业”的齐头并进,这里的村民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在塘湾村顾家宅*群服务点门前有一块立牌,上面写着全体村民共商共议制定的村规民约,对面则是村民们的公共客堂间。在老式的灶头旁,记者看到,几捆木柴靠墙摆放,村民们可以在这里聚餐、娱乐、聊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宋宁华

崇明区三星镇新安村:

“一花一草一湖”绘新安村蓝图

“海棠深处”的华丽转身

在白墙黛瓦的江南风格建筑里,崇明区三星镇新安村有自己的“标记”——村里每幢房子某一侧的墙面上,都画着一朵盛开的红色海棠花,似乎在讲述这个村庄与海棠之间的某种特殊缘分。

图说:新安村民居墙上都有海棠花图案。新民晚报记者陶磊摄

打破常规

乡村公司化运作

新安村由内而外发生变化,是从年开始的。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几个月后,变化借由一场以“草帽”命名的论坛,开始在崇明区三星镇的这个小村里萌芽。

“草帽论坛是4月举行的。6月10日,我们就成立了公司——要通过企业化运营,推动新安村的产业、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上海玉海棠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海棠”)董事长施大钟,说起两年前他刚回村时的情况,不免感慨。

当时的新安村,戴着“最贫村”的帽子,村里没有经济实体,土地大多闲置,这样的村庄要怎样发展?看到社会资本运营对产业活力的影响,经村民集中表决同意,村集体资本持股20%、民营资本持股80%的“混合所有制”公司玉海棠“横空出世”,成为推动村内产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刚开始对农业问题不熟,就想办法先通过运作让流转的亩土地产生效益。”从土地承包开始,玉海棠通过土地集中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启了新安村产业从无到有的尝试。

挖掘资源

看“一花一草一湖”

事实上,新安村并非真的“一无所有”:年崇明区生态廊道建设时种下的多亩海棠树,为村庄的振兴埋下了伏笔。“怎么让海棠小镇的风景变成经济收益,海棠苗木、海棠盆景成了新安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玉海棠的海棠盆景园里,几乎集齐了所有海棠树的品种,同时通过村民认养的形式,玉海棠试点把海棠盆景园“开”到了村民家里,一方面培养村民在盆景养护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如果有游客购买,村民和公司将五五分成,以此来增加村民的收入。

在“一花”的基础上,新安村又锁定了“一草”——被崇明当地人广泛认可具有益母草功用的苦草,成为了新安村产业发展的另一抓手。

一株苦草究竟能有多大功用?“玉海棠”旗下的苦草科技公司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对其成分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针对性分析。如今,茶叶、咖啡、精油、鸡蛋等四大类苦草相关产品已经研发完成,明年将大规模上市。“现在新安村苦草的种植面积已经将近亩,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宅前屋后都种有苦草,公司统一收购,这也是村民增收的途径之一。”施大钟说。

在新安村的发展蓝图里,还有一个海棠湖,这个合塘成湖的亩水域,连通周边的1亩区间,将被打造成一个集生态养殖、养老、娱乐于一体的多彩田园综合体。“有水才有景,大概5年就能基本打造完成。”施大钟说。

虽然海棠和苦草尚未大规模上市,玉海棠也还处在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但村民增收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下,年新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比年增加近1万元。

旧貌新颜

村企合力惠民生

玉海棠给新安村带来的变化,村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夏日午后,65岁的村民马小英戴着草帽在玉海棠的核心景观区——海棠左岸清扫着路旁的落叶,刚退休不久的她,开始在玉海棠“上班”。“我主要就是负责海棠园的清洁,活不多离家近,一天有元的收入,挺开心的。”

如今玉海棠旗下已有13家分公司,涉及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同样的午后,77岁的杨汉生在自家厅堂里一边看报纸一边和邻居闲聊。在他家一亩见方的“小三园”里,种着各式蔬菜和花卉,当然也少不了苦草。“以前也种,现在种得多一点,9月份,‘玉海棠’会统一收购。”看着院子里的海棠盆景,杨汉生乐呵呵地说,“这是他们免费送过来的,平时也就施施肥,浇浇水,很好打理,如果卖出去了收入平分。”

“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隔壁村都羡慕我们呢。”杨汉生的话,或许道出了不少新安村民的心声。

新民晚报记者毛丽君

崇明区港西镇北双村:

合作社谋“错位”北双村成“网红”

一条“花路”的移步换景

北双村的“网红气质”,是渗透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的。村口“想见你,谢谢你”的“表白式”标语、村子里成片的向日葵花田、暴雨过后依然倔强的月季,甚至连普通农户家精致的菜园、坐在自己小店里慢悠悠度日的老伯,都让人有想要拍照合影的冲动……

作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崇明区港西镇北双村将自己定位成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庄”,依托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优势旅游资源,借助花博会的契机,这个一年四季有花看、有果子吃的小村子,尝试着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休闲旅游的“花路”。

图说:北双村“田间鲜蔬”内的鲜蔬客栈,市民在洗采摘的小番茄。新民晚报记者陶磊摄

盘活“家底”

绘就“全域旅游图”

北双村有哪些乡村振兴的“家底”?站在自东而西贯穿整个村庄的三湾公路旁,村*总支书记*瑞华开始“盘算”。

“从地图上看,北双村呈东西向带状,主干道三湾公路两侧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合作社,为游客提供采摘、餐饮等服务,形成了三湾农业集聚带。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这是我们的产业基础。”如何通过统一的规划,通过不同的主题设施布局,把三湾公路上的合作社有机“串联”起来,抱团打造一个移步换景的“网红村”?从北双村自身的特点出发,一幅“全域旅游图”一点点展开。

在这幅“全域旅游图”上,一条全长6.9公里的游步道,打通了三湾公路两侧的9家农业合作社,每家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特色,游客可以漫步其中,也可以租上一辆自行车自由骑行,根据自己的需求,享受不同的“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

从北双客厅出发,种了30多种蔬菜的“田间鲜蔬”是可供游客认领的共享农田,即便只是路过,也可以来一份“自己采、自己洗、自己拌、自己吃”的蔬菜沙拉;藤本小女孩、太阳姑娘、瑞典女王……栽种了个月季品种的“田间鲜花”,更是美得一发不可收,随手一张照片都可以在朋友圈收获无数点赞;以时令水果采摘体验为主的“田间鲜果”,不论什么时候来都不会让你失望,如今盛夏的葡萄已然坠落藤架,阳光下透着晶莹的光泽……在这里,农旅不再是单纯的农家乐,北双村重点打造的“田间五鲜”可以满足你对“网红打卡点”的所有想象。

位于北双村最东侧的家扶家果蔬专业合作社,是9家合作社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合作社负责人余进十余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探索着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随着北双村的统一规划布局,合作社在不断调整、升级自身的产业布局,不论是接待能力还是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接下来两个礼拜的预定都已经满了,国庆也已经有人预定。”余进说,近两年来,他明显感觉到乡村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了”。

一条步道

串起9个“打卡点”

只有错位才能更好地抱团。一条游步道犹如一条“项链”串起了9家专业合作社和民宿,而每一家都独具特色。“吃在‘六合院’,玩在‘半日闲’,住在‘九园’”是村里人常推荐的“旅游攻略”。

“网红”民宿“九园·草堂”的老板娘邢海燕,当初是奔着“有花有草有院子”的日子,辞掉工作回崇明,开始打理自己的民宿。“没什么特色,就希望来的人坐在这里会很舒服。”喝的醋自己酿,玫瑰也行、桑葚也行;穿的布自己染,随便哪片喜欢的叶子都可以是材料。赏花弄草,本是邢海燕想要的生活方式,却引了无数人在此驻足。“7月10日、11、12、16、17、18……”毕业季加上暑期,“九园·草堂”的预定几乎排满,而这里,也成为北双村“全域旅游图”上最具特色的打卡点之一。

“村里现有的4家民宿各具特色,还有不少田间客栈,一批村民的房子正在改建,酒店也在规划中。我们鼓励村民把闲置的房间拿出来,作为‘花博人家’统一运营管理。一方面缓解花博会期间崇明的接待压力,同时村民也能增收。预计到明年,整个村庄的接待能力将达到近个床位。”*瑞华说,游客多了,村子热闹了,产业链活了,最终受益的是村民。

在此基础上,北双村开发了“乡恋北双”的全域品牌,灵芝、松茸、果酒等一系列特色产品,在“北双客厅”里展示,“目前,北双村的游客年接待量达到5万人次,希望游客在这里能买到喜欢的东西。”眼看着三湾公路沿线的休闲旅游初具规模效应,“*瑞华们”又开始了新的盘算。

新民晚报记者毛丽君

80后书记眼里的“五村联动”

罗泾镇的五村位于罗泾北部,沿江分布,首尾相连,状似弯弓。“五朵金花”——镇域塘湾、海星、花红、新陆、洋桥五村是本市唯一集中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域。

图说:罗泾“千亩鱼塘”是上海市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摄

和普通的村支书不同,第一书记王律峰是上海首个“一肩挑”、负责协调五村发展的书记。

塘湾村作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是罗泾镇的“头雁”,领先示范;第二批海星村、花红村即将完成建设、初露芳华;第三批新陆村、洋桥村全面启动,蓄势待发。“罗泾镇五村正规划整体发展,统一策划、统一运营,变‘美环境’为‘种风景’,全域谋划建设沪北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在罗泾镇,有个“五个一”的“顺口溜”,形象概括出五村特色:围绕“一朵花”,塘湾村孕育出中国首个母婴康养村;“靠江吃江”的海星村做强“一对蟹”;千亩良田的花红村做强“一袋米”;新陆村做强“一篮菜”;洋桥村做强“一蒸糕”。

沿着塘湾村驱车向前,记者看到,海星村依托近千亩水源涵养林,新建了“星空营地”,主打乡村创意旅游牌。一个个外形犹如太空舱的透明“房间”散落在林中,供游客喝茶、休息。“到了周末,星空屋几乎都是满的。”在沿江边,集蟹文化、水母馆、餐饮于一体的设施正在改造中。和“星空营地”一样,钓龙虾、捕螃蟹、乡村夜市等富有特色的游玩项目吸引了远近游客,让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上海北部小村庄人气飙升。

这几天,花红村耕织园的“彩棉织田”内,五彩的棉花花朵竞相开放,让许多人驻足拍照。原来,花红村耗时半年,对耕织园建筑及景观升级改造,即将于近日完工。耕织园门前的彩棉田,是其最具特色的观赏点。

“五村联动,可以避免各村之间重复建设、产业重叠的矛盾,通过错位竞争,形成农村产业升级的‘团队效应’。”据了解,以塘湾村为核心,统筹康养、研学、农旅三大业态,依托宝山湖长江蟹品鲜节、美丽乡村徒步赛等特色活动,促进相互衔接、人气大增。目前,年吸引游客8.2万人次,同比增长86%。

通过“五村”联动,还可以实现设施联通,促进“邻里共享”。以塘湾村为试点,基本形成五村信息平台联网、综治工作联动的局面,未来还有望实现五村免费WIFI全覆盖。

下一步,罗泾镇还将发挥“五村联动”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到其它村落,促进“村村联动”向“片片联动”转变。通过“以点、带线、成面”,探索创建具有全市领先示范效应的“乡村振兴示范镇”,为推动超大城市近郊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实践样本。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宋宁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