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大师生共建自然保护小区,只为留住中华蜜 [复制链接]

1#

晴好的秋日下午,穿行在北京大学校园,会直观地感受到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层次错落有致。耳边还时时传来虫鸣鸟叫,草地里蜂飞蝶舞,到处生机勃勃。

您可能不知道,北大校园里的高等植物超过种,不但如此,在树林深处,还“潜伏”着多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胸鹀、金雕,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雀鹰、红角鸮、鸳鸯等。此外,还有兽类11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类11种、蝴蝶27种、蜻蜓26种……

年9月2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COP15)的八大平行论坛之一的非*府组织平行论坛在昆明开幕。

为呈现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模式和案例,展现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努力和决心,论坛上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全球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入选名单,“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案例成功入选。

北大校园设立的保护小区,不仅是国内首个校园自然保护小区,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

黑颚条蜂陈炜摄

鸳鸯吕植摄

红角鸮陈炜摄

燕园四季马超摄

俯瞰燕园马超摄

生物多样性监测坚持了18年

从图书馆东门花坛处出发,经过老生物楼,环绕未名湖,一路观测记录水杉、杜仲、七叶树、地锦、海州常山、君迁子、*栌等植物……11月2日,北京大学学生绿色生命协会部分成员又踏上了每周2次的校园植物巡护与物候监测路线。

领队刘双祺是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大三学生。他从小就喜欢动物,爱看跟动物有关的科普读物和纪录片。开学报到前一天,刘双祺第一次走进北大校园,没走多久,就来到博雅塔下、未名湖边。“乔木、灌木、草,有一种小森林的感觉,比较接近自然本来的样子,很震撼。”刘双祺说。

大一刚入学,他就加入了绿协。绿协在北大赫赫有名,不但是品牌社团,也是十佳社团,规模大、成员多、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光纳新就有上百人。

因为表现积极,大一第一次参加物候监测时,刘双祺就被领队“抓到”了,绿协的核心成员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骨干。当上骨干后,核心成员开始培养刘双祺当植物和物候学监测的领队,同时做鸟类监测。

这时刘双祺才逐渐了解到,北大师生年就开始对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

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昊老师在他开设的“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生课程中,把校园实践课程教授的生态学调查研究方法作为课程作业,参与课程学习的同学们正式开启了北大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记录。

当时,中心在我国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的各个自然保护区内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数据、方法和研究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