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玩盆景,这十种错误千万别犯 [复制链接]

1#

盆景的创作过程,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盆景创作者本人受价值观、方法论和心理作用的影响,会存在不当的倚轻倚重的意识倾向,阻碍着盆景创作向更深更精的方面发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重绿轻骨:喜好常绿植物,厌恶落叶品种

常绿树盆景能在寒冷的冬季为增添绿意,为大家所喜爱,应该无可厚非。但作为盆景作者则不应有此偏爱。

相反,用落叶树创作的盆景作品,随着季节的更替,可以观赏四季不同的景致,即通常所说的既可观叶又可观骨。

如槭树类盆景,春季嫩芽尖尖,夏季浓荫如盖,秋季红叶似火,冬季铁杆虬枝,其形态内容比常绿树要丰富得多。

有的盆景艺术家,为了盆景创作的需要,甚至将常绿盆景摘叶观赏,称为脱衣换锦,也是这个道理。

2、重大轻小:偏重商品价值,忽视艺术水准

我国盆景界虽然对参展盆景的高度、盆钵的高度作出了一些限制规定:超过盆面高度厘米的树木盆景,不予评奖。

但仍有许多盆景作者以大为荣,以大取胜,小型盆景常常被忽视,认为它不壮场面,气势不强,商品价值不高。

部分展评会评委轻视小型盆景的态度和按市场商品价值衡量艺术水准的取向,对重大轻小的观念起到了引导作用。

作为艺术工作者,主要应从艺术水准的高低方面去评价作品,盆景好而大固然可喜,小而精亦应推崇。

3、重外轻内:偏爱外地稀有品种,贱看本地“土特产”

“物以稀为贵”,在雀梅的产地有人认为雀梅贱,在对节白蜡的产地,有人认为对白蜡贱,这是一般人的理解,作为盆景艺术工作者,则不能轻易地认为品种贱而弃之不用。

所谓“贱”者,无外乎其生命力、萌发力强,这恰恰是盆景植物的优良特点,否则盆景创作则很难进行。

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稀有品种而轻看乡土品种,变宝为废实在可惜可叹。

4、重己轻他:重视自己的“宝贝疙瘩”,轻看别人的成功作品

由于心理作用,部分盆景作者,往往偏爱自己用辛勤汗水浇灌培育出来的作品,看自己的作品“一朵花”,看别人的作品“豆腐渣”。

有的甚至“厌屋及乌”,将个人的恩恩怨怨带到盆景创作中来,由轻看作品到瞧不起作者。

总认为自己的资历长,获奖多,一提起别人,特别是年轻的作者就嗤之一鼻。这样不利于向别人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切记:孤芳自赏,不进则退。

5、重同轻异:习惯旧有套路,拒绝新的手法

在盆景艺术发展历史久远、文化沉淀比较多的地区,必然会形成相同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征。

传统的技艺是轻车熟路,容易被人反复地加以运用而乐此不疲,但是这样很容易使作品缺少新意。

当新的技艺手法出现时,开始不易被人接受,引来不少非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属传统观念的“惯性”所致。

事实上成功的创新作品,经过历史的检验,显得更茁壮、更有生命力。

6、重形轻质:醉于形的表示,忽视质的追求

初学盆景者,往往过多地醉心于树桩是否枯古?有无孔洞?是否象某种动物?而极易忽视盆景艺术作品的表达社会生活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实质,还未认识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才是真正的盆景。

盆景形似动物,只是趣味盆栽造型的一个方面。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必须要与作品主题相吻合。为形式而形式,不一定是好的形式,向情景深度方面去开拓,才是高层次的追求。

7、重图轻文:满足依样画葫芦,不肯用心创作

有的盆景作者,喜爱收集盆景图片,有的更将杂志的图片加以保存,文章被撕丢弃。

有的将自己的作品与报刊上登载的作品对比,对上号的就证明自己的作品是好作品。

因为杂志要考虑提携鼓励新作者,促进后进地区发展,难免有些不十分成熟的作品刊登。

如果只照搬图片式样制作,而缺乏独创的、有新意作品,就象临摹画,画得再多也不能成为画家。

8、重剪轻扎:偏重截干蓄枝,放弃扎缚成型

在我国的苏、皖、浙地区,盆景技法以扎见长,总结了许多扎缚的方法。对于节奏快的现代人来说,许多同道嫌扎缚十分费工费时,纷纷效法岭南只剪不扎。

其实,因各地气候条件不一样,我们应区别对待,岭南平均气温高,植物生长快,截干蓄枝是一种好的手法。

我国中部至北部如果只剪不扎,盆景成型的时间增长,因此在湖北就出现了剪扎结合的手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说,学习先进技法也应因地制宜,做到剪扎结合。

9、重技轻艺:偏重技法追求,缺乏艺术钻研

在盆创作过程中,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技法追求的是共性规律,艺术追求的是个性特点,两者是因果关系。

盆景创作不能只停留在各种固定的“式”上,不能讲枝枝合规范,盆盆有来历,总认为组合盆景是凑合、树石盆景技艺含量不高也是不对的。

我们只有在独创艺术风格上下功夫,在盆景意境表现上下功夫,吸收不同时期的“规则式”、“自然大树形”、“风动式”盆景艺术品的营养,做到技艺双双发展,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10、重实轻理:埋头实践摸索,轻视理论探讨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往往接触到实际时,就容易只埋头实践,轻视理论。

有人认为理论文章中争议过多,认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初读理论文章是有点莫衷一是,只有细读、多读几遍方知其中道理。

正是广大盆景艺术工作者积极地讨论,才能将问题愈辩愈明,统一到正确的理论上来。

我国美学界、盆景界的老前辈,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许多技艺理论联系实际和美学理论,完全可以运用到盆景理论中来。

説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更多精彩,请长按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