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2721.html春雨鸣布谷,土膏三月足,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树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为众生提供庇护、生养之处,它们为人类所用,或建设亭台楼阁、或纳荫乘凉、欣赏药用,对人类的助益不可胜数,在这阳春三月,除了通过植树来增长它的数量,美化世界,更需要藉由它所附载的文化重量,觉悟心灵。
自古佛教与树就有着不解之缘,纵观那些历史悠久的寺院,以树名来命名的并不少见,如河北柏林禅寺、庐山万杉寺、长沙松柏寺……,那些参天古树见证着千年古刹的岁月更迭,更见证着佛法传承的绵延流传,今天让我们一起透过它纵横的纹理,探索烙刻在光影里的文化痕迹,去了解它与佛教的甚深渊源。
佛陀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与树相关
佛陀降生于无忧树下
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停留。静谧的蓝毗尼园中有一大树名为“无忧”,枝叶繁茂,佳荫芬芳。
在经典中是这样记载的,《佛本行集经》:“彼园树木,翁郁扶疏,世间无比,其中多有种种华树,种种果树以为庄严。复有种种渠流池沼,种种杂树无量无边……”
“然其园中别有一树,名波罗叉。其树安住,上下正等,枝叶垂布,半绿半青,翠紫相翚,如孔雀项,又甚柔软,如迦隣提衣,其花香妙,闻者欢喜。摩耶夫人安详渐次至彼树下。是时彼树以于菩萨威德力故,枝自然曲,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犹如空中出妙色虹,安详频申,执波罗叉垂曲树枝……”
就在鲜花盛开、绿荫匝地的美妙花园,佛陀降诞了。
成道于菩提树下
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遍访名师,六年苦修,结果心身衰竭却未能找到解脱生命的方法,于是祂放弃苦行寻找新的修行方法。最后在伽耶村毕钵罗树下,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终证无上菩提。
关于此树的情形,《修行本起经》卷下中描述:
“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
“尔时菩萨在于菩提树下坐已,时菩提树所守护神生大欢喜,心意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悉命诸亲及其眷属守护菩萨,恭敬俨然。尔时彼处四面林木无问大小,所有树神各从其树出身来到护菩提树神边……”
涅槃娑罗双树下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弘法利生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当佛陀圆满完成他在人世间的工作,祂来到一个叫拘尸那罗的地方,在娑罗双树林呈右侧卧,示现涅槃。
在《佛遗教经》中说:“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其树四方各生二株,故称娑罗林或娑罗双树。据说,其时林木惨白,都弯曲身体,如人一般,悲不自胜。
不仅如此,其实每尊佛都是在树下成佛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中说: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邠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尼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菩提树)、将来成道的弥勒是那伽树(龙华树)。
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
七叶树是无患子目七叶树科的落叶乔木,树形优美、花大秀丽,果形奇特,是观叶、观花、观果不可多得的树种,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之一。
印度王舍城有一岩窟,周围长满印度七叶树,所以又叫七叶岩,七叶窟,七叶园,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于其处会五百贤圣,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聚集七叶岩,安居三月,这也是佛陀涅槃后弟子们第一次结集经法。
寺院的雅称“丛林”
“丛林”是梵语“贫婆那”的意译,也叫做“檀林”,本义为茂密的树林。这个丛林之意,最早是由僧伽的概念衍生出来的。
《大智度论》卷三说: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大意是说众多比丘聚集在一起和合共住,就好像很多大树同处于一片树林之中。如果只有一位比丘,不能称之为僧伽,就好像只有一棵树也不能称为林一样。这里只是借丛林作为比喻来解释僧伽的概念。
据《禅林宝训》记载:“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
其大意是,草如果不乱长就称为“丛”,木不乱长就称“林”,“丛林”之意,就是符合规矩。将寺院比作丛林,就是喻指寺院乃是规矩之所,是修行的所在。
《大庄严论经》云:“如是众僧者,胜智之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由此可见,寺院之所以被称为丛林,主要是因为其集中了殊胜的智慧和善行。因为,智慧和善行聚于寺院之中,就好像众多树木聚于丛林中,所以将众僧和合的寺院称为丛林。
修行境界以树为喻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也有相关偈颂,用微妙的法性之树来比喻菩萨道修因证果的全过程:
“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最上力为茑,垂荫覆三界。”
更有譬喻:
“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句话诠释了众生和佛菩萨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看似利他,实则也是自利;同体大悲,完全不分彼此。在佛菩萨看来,没有可度者,没有可救者,因为我跟众生永远是一体的。所以佛教有一句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众生没有离苦,我的究竟大乐就永远成就不了。这个究竟大乐就是无余涅槃。要入这个大乐必先要利益众生,这样才能成就菩提。
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禅门公案。五祖弘忍门下神秀大师和惠能大师的偈颂。五祖弘忍禅师准备传法给门人,验其功夫,于是命大家写出体悟的境界。
神秀大师作: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六祖大师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偈颂都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善根心间种福报量无边
种一棵树造一片绿荫
在播种间领会生命真谛
在绿荫里觉悟法性清凉
愿我与有缘
菩提花开般若成果
不误己灵同归极乐
女神节特辑|她们的故事,在时空中成为永恒
新春特辑|我在五台山等待觉醒归来
新春特辑|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种永恒的等待
让心觉醒
修行要在因地上用功夫
大悲愿力人间怙主——悟公上人百年诞辰纪念特辑
只要...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〡轮回中的“TA”变了样貌,你还认得吗?
五台大雪之下,愿你也能成为一座宝塔
这个见是成佛的因
忏悔这些过失,把失去的福报找回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