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种空调风口的分类与用途 [复制链接]

1#
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翁丁村与白川村(上)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村落、古镇、历史文化名城等的保护与发展似乎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房屋破败、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城市衰败等,总是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之地如影随形,似无法摆脱的魔咒。

然放眼世界,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之地必是旅游、传统文化体验的首选之区。全球90%以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者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或遗址,人类创造的体量最大、数量最多、分量最重的物质文化遗产与财富就是建筑。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交往、游嬉的物质载体,置身其中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性灵——这是建筑遗产独具的历史文化意义[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系列介绍规模、类型相似的中外传统村落、古镇、城市等,体味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经验与得失,期翼引起思考、共鸣,更需要行动……。

1.翁丁村——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1.1自然与人文环境

翁丁村位于我国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部的勐角乡,海拔米,东经99o5′~99o18′,北纬23o10′~23o19′,距沧源县城约33公里。

目前,翁丁村辖老寨、新寨、永榕、大寨、桥头寨、新牙寨6个村民小组。截止年底,全村共户人,近9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是以农业为主的村寨。村落共有水田亩、茶园亩,早地几乎全部退耕还林[2]。其中,大寨就是习称的翁丁村,共98户,人[3]。

翁丁的“翁”意为水,“丁”意为接,“翁丁”则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连,故名[4]。

该村四周被群山环抱,东边窝坎大山(海拔米,是沧源低族自治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西边翁黑大山、南边是公旱大山、北边是公劳大山。群峰葱翠,重峦叠嶂、河流密布,山河相依、水悠林密。北回归线从北部穿过,太阳辐射角度大,气候温和,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22°C;1月最冷,平均气温10.8°C;5~8月较热,平均气温21.6°C。年均降水量.9毫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霜期48天,无霜期长达天。特殊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处大山深处的地理环境、道路交通封闭、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佤族原始宗教崇尚自然的理念等多方面因素[5],使翁丁村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植被繁茂、动物种类众多,为户外活动、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体验、休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全村居民均为佤族。翁丁佤族属布绕支系,从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搬迁而来,居此已多年,村民皆佤语[6]。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百濮”的一支。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是跨境民族,分布于云南省澜沧江南段以西和缅甸萨尔温江以东之间,北至保山南至勋海,主要集中于阿佤山地区。“阿佤山”西至萨尔温江,北至耿马、孟定南定河,东北至耿马四排山,东至澜沧雪林、西盟中,南至孟连,包括云南西盟、沧源两县以及毗连的耿马、双江、澜沧、孟连等县的部分和缅甸“佤邦”的主要部分。据0年的中国人口普查,中国佤族人口42万人,占世界佤族的1/3,其中98%居住在云南[7]。有研究者认为,公元8至9世纪时,至迟在11世纪,佤族作为单一民族已初步形成[8]。

目前,翁丁大寨全村保存近栋房屋(不计入仓房)干栏式建筑(四壁落地房的鸡笼罩数量很少,也属于干栏)。寨中主要有杨、肖、赵、田、李五姓共居,体现了地缘特点;五大姓均有自己的族长,在村内也有各自的居住区域(图1)。

图1翁丁大寨总平面示意图[9]

4年起,“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在每年5月的2、3、4日举行,使得“狂欢摸你黑”在云南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并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节庆”、“中国最佳狂欢气氛节庆”等称号。

6年,翁丁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10];同年5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年,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年,翁丁村被云南省民委确定为全省首个佤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11]。

翁丁村以生态观光、佤家民俗、休闲娱乐为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业已成为促进翁丁村村民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目前,全村已有近60%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共有三户“农家乐”,一次都能接待20人就餐;其中一家为民宿,可同时接待10多人住宿。年,翁丁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12]。

1.2干栏建筑

翁丁大寨佤族民居平面往往由正方形和两个半圆组合而成,以底层架空的干栏建筑及位于建筑端部的半圆屋顶为其特色,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口或储藏杂物。“半方半圆”是佤族民居在平面和空间上最主要的特点[13]。

沧源崖画中有表现村落及单体建筑的图画。其一有椭圆形线条表现村落边界,内有干栏式房屋,三角形、圆形及倒立的梯形屋顶;另有巢居形象[14]。研究者认为,干栏建筑源于遥远的巢居,距今约年的沧源崖画中,可看到巢居的树屋及多种干栏建筑图象,表明树上巢居向山地干栏建筑的过渡(图2)。

图2沧源崖画村落及干栏建筑图[15]

有学者认为,干栏建筑“系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及东南亚、大洋洲、日本列岛,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及苏联西伯利亚、美洲、非洲等地也有传承”[16]。

翁丁居民住宅建筑旁往往与掌子(即晒台)组合在一起,但两者结构脱离,各自独立。掌子上可晾晒谷物、衣服、堆放杂物,也是各种室外活动的场所。晒台依据位置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晒台位于住宅一侧,住房通过小门与之相连;一是在院落中单独设置;一是将平台延伸成为晒台。在翁丁,以前两种类型为常见。

图3萧艾门家外观

图4萧艾门家晒台

住宅室内空间据使用功能,可分为堂屋、卧室和平台三部分。

堂屋:为佤族家庭日常主要活动之处,也是待客之所。堂屋内主要有火塘、供神处、碗橱、脸盆架等,火塘多位于堂屋的中心。

卧室: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民居调查显示,沧源班洪寨佤族民居室内并没有化分出卧室空间,仅是通过睡席划分寝卧空间,在堂屋中铺一张睡毯,堂屋就兼具了卧室的功能[17]。现在,翁丁的住屋室内,往往有隔断独立的卧室空间,视规模不同,做法不一。规模较大者,如大寨萧爱门宅,其卧室位于堂屋的两侧,或位于入口附近是一间小卧室,堂屋的尽头为大卧室。规模较小者,如翁丁小寨某寨,其近入口一端为火塘,另一端为卧室。

平台:翁丁民居半圆屋顶覆盖的区域,往往仅只一半面积搭建平台。被半圆屋顶所覆盖,既能遮挡日晒雨淋,又可采光通风。此处往往成为精细工作之处,如纺织、针线活之类,也是纳凉和聊天之所。一些人家还用竹蔑或木板将平台四周围合起来,成为放置杂物的空间或类似于休息平台。

翁丁民居多顺应地势而建,竹木结构,二层外墙低矮,墙身无窗,多在屋顶上直接开窗,利于通风采光;建筑内外无多余的装饰,简朴、实用。屋顶坡度相对较陡,茅草覆顶、檐口低矮,两端圆弧形屋面构成类似歇山顶的效果,极具特色。

木鼓在佤族的历史文化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逐渐被神化,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故佤族村寨围绕木鼓房建设而来。木鼓房虽然结构简单,但是为木鼓存放之处,又是供人头之所(村寨*林中更有排列整齐的人头桩),十分神圣,视如庙宇。因此,木鼓房居寨子中央,寨民们围绕木鼓造屋而居,天长日久,木鼓房便成为民族的标志和村寨的象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木鼓房,每个房内放置一对木鼓,有些地方的木鼓大小一致,为雌雄鼓;有些一大一小,为母子鼓[18]。

住宅室内空间据使用功能,可分为堂屋、卧室和平台三部分。

堂屋:为佤族家庭日常主要活动之处,也是待客之所。堂屋内主要有火塘、供神处、碗橱、脸盆架等,火塘多位于堂屋的中心。

卧室: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民居调查显示,沧源班洪寨佤族民居室内并没有化分出卧室空间,仅是通过睡席划分寝卧空间,在堂屋中铺一张睡毯,堂屋就兼具了卧室的功能[17]。现在,翁丁的住屋室内,往往有隔断独立的卧室空间,视规模不同,做法不一。规模较大者,如大寨萧爱门宅,其卧室位于堂屋的两侧,或位于入口附近是一间小卧室,堂屋的尽头为大卧室。规模较小者,如翁丁小寨某寨,其近入口一端为火塘,另一端为卧室。

平台:翁丁民居半圆屋顶覆盖的区域,往往仅只一半面积搭建平台。被半圆屋顶所覆盖,既能遮挡日晒雨淋,又可采光通风。此处往往成为精细工作之处,如纺织、针线活之类,也是纳凉和聊天之所。一些人家还用竹蔑或木板将平台四周围合起来,成为放置杂物的空间或类似于休息平台。

图5萧艾门家入口平台

图6萧艾门家入口平台上部半圆形屋顶

翁丁民居多顺应地势而建,竹木结构,二层外墙低矮,墙身无窗,多在屋顶上直接开窗,利于通风采光;建筑内外无多余的装饰,简朴、实用。屋顶坡度相对较陡,茅草覆顶、檐口低矮,两端圆弧形屋面构成类似歇山顶的效果,极具特色。

图7屋顶压草脊饰之一

木鼓在佤族的历史文化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逐渐被神化,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故佤族村寨围绕木鼓房建设而来。木鼓房虽然结构简单,但是为木鼓存放之处,又是供人头之所(村寨*林中更有排列整齐的人头桩),十分神圣,视如庙宇。因此,木鼓房居寨子中央,寨民们围绕木鼓造屋而居,天长日久,木鼓房便成为民族的标志和村寨的象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木鼓房,每个房内放置一对木鼓,有些地方的木鼓大小一致,为雌雄鼓;有些一大一小,为母子鼓[18]。

图8翁丁大寨寨门处迎客的木鼓

图9中心广场上的寨桩

图10曾经的人头桩

值得注意的是,入翁丁寨门向左50米寨子的中央地带还有一个小广场,广场有中央方形石土堆“祭台”。不同村寨的祭台略有变化,但整体结构大致相同,一般由寨桩、供台、考筒、寨桩台四部分组成[19]。台上三棵木竹桩,上面装饰着木雕的鱼、船及飞鸟,这是南方所有耕作稻田的民族比较一致的信仰表达[20]。

翁丁村是沧源县佤族民居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村寨,基本保留了传统佤族群居的居住形式,是阿佤山区民居建筑的缩影。年底时,全村家农户中,仅一户瓦房,且只盖了一半,其余均为佤族传统的“鸡笼罩”房和“杆栏”建筑[21]。

此后,也走过建设石棉瓦房、油蒙樟房等弯路。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启动后,翁丁村组织村民,对村内的茅草民居及撒拉房、木鼓房、祭祀房、佤王府、佤族民俗陈列室等佤族传统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目前,翁丁村已修缮了30幢房屋[22],所有民居已全部恢复旧观。

图11翁丁路标

图12翁丁大寨局部鸟瞰

1.3互帮互助传统

佤族的社会组织通常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有共同的宗教生活,凡较大的宗教活动,如做水*、拉木鼓、剽牛、砍牛尾巴以及原先的猎人头祭谷等,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或具有全寨性的意义。村寨成员间虽因阶级分化和剥削关系而出现不平等和矛盾,但还存在着互相帮助和保护的权利与义务,且对外还是相当一致[23]。这种互帮互助,在建新房活动中得以完整保留。

佤族传统盖新房子前,先要备好所有盖房材料,选定吉日,一般选在农历八月(佤历十月)以后(农闲时节)盖新房。

盖房当天清晨,盖房人家要把供过的人头袋(接人头的布袋)拿到本姓小寨木鼓房,击木鼓数分钟,隔壁邻舍、亲朋好友以及寨民们听到木鼓声就一起来帮忙[24]。来者也拿来帮助建房的材料,或送来大米、酒、肉等贺礼(忌讳空手而来)。由于前来帮忙的人较多,房子一日之内就可兴建起来。并且,佤族习俗新房也必须在一日之间盖起来,不能隔夜,否则不吉利[25]。

实际上,翁丁大寨地处傣族开辟的坝区旁边,原是勐董土司直接统治的二十五圈之一,在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方面受其一定影响,信奉一种名为“赛玛教”的民间宗教,普遍形成了劳务互惠、互帮互利的传统。其帮工的对象一般都是自家的亲戚、邻居以及全体寨民,在遇到像建房这样的大工程时,则全寨子都要出来帮忙。帮工后一般是不用支付报酬的,只需招待帮工的人吃饭即可,在将来对方有需要时再还工[26]。

由此,近乎原始、需要协作面对的生活、生产环境与宗教信仰一起,使得相互间的团结、互助深入到每一个寨民的心灵深处。

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翁丁村与白川村(中)

2.白川村

白川村号称日本最美丽的乡村,年其核心区所在的荻町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开拓了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共赢之路。不仅保护了艺术的世界,更创造出了艺术的人生。

2.1自然与人文环境

白川村位于日本歧阜县西北部山区,与富山县和石川县接壤。海拔最高为2,m的白山,最低为m的小白川,村落所在约m。年最高气温36.5℃(平成19年8月11日),最低-16.4℃(昭和60年1月19日),年平均气温11.2℃(平成19年)。年降雨量2,mm(平成19年)。属于飞弹寒地多雨型地区,是日本特别豪雪地带。5年,该地积雪厚达4.5m。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这样的气候特征,形成了白川乡独特的自然生态体系,植被种类繁多,冷温带的广叶树林分布广泛,白山上生长着天然卧藤松林、桦木林,村落内遍植与居民生活融为一体的七叶树、白玉兰花等,构成白川乡优美的自然景观。

白川村南北31、东西17公里,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山川占95.7%,其余(住宅、工厂、学校、商店、村公所、公路、农田、水渠、公园、滑雪场、温泉、娱乐场所等)仅占4.3%[1]。据年7月3日统计,白川村总人口人(包括外国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共户[2]。涉及农业生产有户(能够自给的农户户),耕种公顷土地(包括旅游、休闲农田在内)。由于过半数林场属国有、耕地有限、人口老龄化等,第一产业发展艰难;第二产业是村里的主业,建筑业、制造业等一直占据较大的比重,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国内制造业发展放缓,第二产业形势严峻;第三产业是发展迅速的支柱性产业,是未来白川村产业大力调整、追求的方向[3]。

目前,白川村16个村落中,以拥有栋“合掌屋”的荻町最大、最著名,共户,人口人(年统计),分布在庄川东岸约南北长米,东西最宽米的河滨谷地上[4]。

图1白川村荻町鸟瞰

合掌造建筑建成于多年前,分神社、寺庙、民居及其库房等类型。相传,其由来是13世纪原平之役后,战败的平氏家族为躲避源氏家族的追杀,遁入深山就地取材而建[5]。

日本学者竹内芳太郎在年的《民宅》杂志上,发表《飞弹白川村的民宅》一文,但没有引起太多注意[6]。最早发现合掌村独特价值的是德国建筑学者布鲁诺·陶德。5年,布鲁诺到日本进行传统住宅调查,实地走访“合掌造”民居后,在所著《日本美的再发现》一书中赞誉其“极端合理,就连日本境内也相当罕见的传统庶民建筑”,堪与京都“桂离宫”建筑美学相提并论,并向全世界推介[7]。

离村落两三公里的“城山天守阁展望台”,可鸟瞰荻町全貌。盛夏倚栏俯瞰,一座座合掌造民居星星点点,散落在绿毯弥漫的山谷;隆冬时节的傍晚,整个村落披上天鹅绒般的白雪,屋顶山面小窗透出点点灯火,村落宛如一个纯净的童话世界。

年12月9日,白川村荻町、富山县平村相仓和上坪村菅沼等三村落,因合掌造村落景观保存完整,成为日本第六个申请并成功登录的世界遗产[8]。

因此,人们对荻町认识的不断深入,旅游人数逐年高涨。目前,荻町对外营业、可供游人深度体验民俗的民宿,已达19家。年旅游人数达到万余人,经济收入近50亿日元[9]。

图2白川村荻町冬天鸟瞰

(图片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