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略说菩萨种性3二种种性 [复制链接]

1#

略说菩萨种性(3)

二种种性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

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瑜伽论记》卷第八:

「略明二种姓(性)义有其五门。」

1

一、辨体。

西方三说:

若依胜*所说,无别姓种姓(性)体,但彼身中二种障有可断义。云立本姓(性)住种姓(性),后时值善知识闻法发心求菩提等,地前熏成有四闻熏。初从福分有漏善渐修成道分,道分渐修增长熏成无漏种子,名习种姓(性),即生无分别智等。

若依护月立,有本有法尔无漏种子为姓(性)种姓(性),后对十信闻法发心。从现行心资发本种令其增胜,即名习种姓(性)。据本有义边名姓(性)种姓(性),由修增长名习种姓(性)。明于后时更不新熏成种,于旧种一体义说地前即有二种种姓(性)。

若依护法,地前虽彼有漏闻熏资导本种增多如姜芽等体,是本有种类,总属本姓住种姓(性)。是则地前无有无漏习种姓(性)体,但从姓(性)种姓(性)生。于初地初念无分别智。此智起已即熏成种方是无漏习种姓(性)体,若论有漏习种,地前即有。

2

二、得名。

旧名性种姓(性),今名本性住种姓(性)。旧名习种姓(性),今名习所成种姓(性)。此中通名二种种姓(性)者。从数就义为名。别名性习者,性种当体得名。习种姓(性)从方便得名。

3

三、约位前后。

景云。若依护月。性种本有义即居前十信初心。资熏姓(性)种令其增长。即名习种。无别习体。从十信已去二姓恒俱。设入初地已去亦不熏种。论云熏者。但熏发旧种名为熏种。

若依护法。云始从十信已前及在地前四十心位。是姓(性)种。在地前时虽为有漏闻熏资发本种功能增长。犹是本有种类。是故判入姓(性)种所收。以经地前未有现行无漏别熏成种。故无无漏习种姓(性)。故种姓(性)居前但有有漏闻熏种子名习种姓(性)。入地已去无漏现行熏成种子即有无漏习姓(性)体。义在于后。基解别之。入文当述。

测法师解有三义:一者。本末为论。性种姓(性)为前。习种为后。第二资成分别。更互相资。故前后不定。谓由法尔故有习姓(性)。由习姓(性)故得增长。第三克实为论。无前后。谓十信已上乃至金刚齐有二姓(性)故。

4

四、为缘通塞。

护法菩萨云是:二姓(性)相望唯有增上缘。不同性故无因缘。种子法不缘境故无缘缘。亦无次第缘。是种子故。性望初地初生无分别智。有因缘增长缘。无缘缘次第缘。二姓(性)望后得智。有三缘无次第缘。以二姓(性)望佛果现行。具三缘。除次第缘。

护月论师云。二姓(性)相望同体故无四缘。性种性望初地正体智有二缘。望后得有三缘。可知。胜*云。性种性无体。是故不论。

习种望初地无分别智有两解。一云。有因缘。何以故。同是道谛故。一云。唯有增上缘。如小乘苦忍无自分因。

5

五、对佛果分别。

依护法义性种姓(性)望受用身正因缘,望余二身非正因缘。若望八识四智是正因缘。习种姓(性)望三身具二缘,谓因增上。望八识四智有二解。一云:初地已上有平第性智妙观察智,熏成习种故生佛果。望二智望六七识,得作三缘除次第。望圆镜智及成所智唯有二缘,谓缘缘增上。一云: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种子望四智八识具有三缘,除次第缘。护月云:二姓(性)同体义分,以望受用身八识四智,皆具三缘,除次第缘。胜*云: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熏成种子故,能生佛果八识四智。

「云何种性」,怎么叫做种性呢?「谓略有二种」,有这么两种的「种性」:「一、本性住种性」,「性」者,心也,就是我们原来的这个心,没有经过戒定慧的修行,原来的那个心意识里面,也有无漏的佛性的种子,就是安住。「住」者,有也,本性里面有无漏的佛性。「二、习所成种性」,由学习,由熏习,由努力修行成就的佛性。

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辗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

《瑜伽论记》卷第八:「文云: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等者:景云:谓诸菩萨者,举有种姓(性)大乘人也。六处殊胜者,若依旧解,谓自性住佛性即如来藏,有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过恒沙功德,今时具六入功德,故言六入殊胜。今则不然,六处者,还是眼等六处。言殊胜者,即阿赖耶识是其意处。于六处中最为殊胜,殊胜意处,是性种姓(性)所依。言有如是相者,总出能依性种之体,此大乘性种本来是有,故言从无始世;体是有为,依阿赖耶相续至今,故言展转传来;不由熏成,故言法尔所得。又解,性种姓(性)体,总依菩萨内六处身,故言六处;虽尔,亦依于外六处身,然非有情,是非不定,故但言六内处。言殊胜者,正出性种之体。有如是相下,重复分别,分别如前,此依三藏,作此二解。」

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这六处,这六处里边,有这个殊胜的成佛的功能,这就叫做「本性住种性」。就是这个六处里面有「殊胜」,那个殊胜。「有如是相」,就是有这样的佛性的相貌、体相。

「从无始世辗转传来」就是从无始以来,找不到第一天的,所以就是向前推,一直的总是有。「辗转传来」,有的时候在做人,有的时候做天,有的时候到地狱去了,辗转地传到现在。「法尔所得」,就是自然地就有这样的佛性,「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这就叫做本性住种性。就是不是创造有的,而是本来就有这种佛性的。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问:今此种性以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

「问:今此种性以何为体?」种子的自体是什么样子呢?以什么为体性?「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说这种子它就附在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或者说是附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是所依,一切一切都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发动出来才能有所活动,若离开了阿赖耶识一切一切事情都不成就了,所以叫阿赖耶识是所依。现在这个种子在什么地方呢?也是在那里。

我们不管是做善事也好,是做恶事也好,思想、行动,都是靠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做的。「六处所摄」,无漏种子,它就是属于眼、耳、鼻、舌、身、意六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在时间上来说,向前推,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种子呢?从没有开头。向前推,推不到它最初的那个时间,说「无始世展转传来」从无始世展转传到现在,他是在人间又到天上、天上又跑到地狱去、地狱又跑到天上去了,虽然种种的变化,但是这个无漏的种子一直地没失掉,一直地展转传到现在。「法尔所得」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因为修为,不是因为造作而成的,自然有的这个种子。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问:如是种姓(性),当言堕一相续?堕多相续?

答:当言堕一相续。所以者何?若法异相,俱有而转。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答:当言堕一相续」。应该说声闻种性(种子)是属于一类相续的。堕者,落也,就是属于一个相续里面的,声闻种性隐藏在意根里面,属于堕一相续,是心法所摄。在六道轮回里面,不论是人、天、地狱、饿*、畜生都会有意根,但不一定有五根。因为不论在三界里面哪里受生,意根都一定存在,因此声闻种子摄藏之处应该只在意根,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没有声闻种子。

「若法异相」若是这件事各有各的相,我的相不同于你的相,你的相不同于我的相,这是「若法异相」。「俱有而转」但是不同的相,同时在一起活动叫「俱有而转」,是这样子。「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这「异相」的「法」在一起活动,那么我们就会很明显地看出来,各别的相种种的相续;虽然是「相」不同,大家都是相续不断地相续下来,种种地流转活动不同,就看出来这些境界。那么这就是「多相续」,这是多相续的境界。那么现在安住声闻补特伽罗的种性的人,他的无漏的种子是怎么回事呢?

用反面来显示声闻种性是堕一相续。若眼等五根、色等五尘之十种色法,以及眼识乃至阿赖耶识等八识心王等法体各有异相,因缘具足时能共同在一起活动运转;现前可见彼各别种种十色及八识心王等,多类相续、种种流转,具有多体相续之义。

这段文是说明堕多相续反显无漏种子是堕一相续。如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等诸法各有不同的相状,可以同时和合运转,于三界有情报身相续中,可见彼十八界等诸法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这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名堕多相续。无漏种子于六处显现时并无异相,由此可知堕一相续。

「即于如是种类」譬如在「天」,这是一个种类;在人间,也是一个种类;在地狱、恶*、畜生也是种类。「分位」,「分」是时分、时间。一个段落,就是「位」。生命体,有的时候是「天」,有时候是「人」,有的时候是小孩,有的时候是大人,这样子叫做「分位」。就这么多的情形里面,总而言之,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就是那里边有一个殊胜的功能,就是种性。所以说,就是所具有的种性,就是和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它不是另有一差别的体相的。

「即于如是」就是这无漏种子「如是种类」,不管是天、是六道的众生,只要是有这个种子的,都叫「种类」。「分位」就是安住在有这样种性的身份的人。「六处殊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有这殊胜的功能。即于如是一种类分位六处上有生无漏殊胜功能名六处殊胜。

「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从无始可得与六处合一而相续,起名一相续。那么就是佛的大智慧有这样的想,有这样的智慧,这个「想」就是智慧了。「及以言说」开导我们说:众生里面有的人、有这样的种性、有这样的种子、有这样的界、有这样的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

《瑜伽论记》卷第八:

习种姓(性)者:若依胜*,初从福分善根渐渐修习成于道分,展转修之乃至熏成无漏种子,名习种性。若依护月,性种本有,后入十信闻法发心资熏本有性种令其增长,名习种性。若依护法,性种彼资流类增多,但名性种,现行无漏别熏成种性,故名习种,噵谓先串习善根所得。

泰云:六处殊胜,述西方六说:

一云:附于六处,有无漏种子殊胜功能为六处所摄故。

二云:有二障种子附在六处为六处所摄。此二障种子必应可断故名殊胜。此上二说,依随转理门。若约真实理门,唯第六处中有无漏种子。或二障可断义,约大数为论总言六处也。

三云:于六处中有殊胜处,所谓意处。意处中殊胜者,谓第六意。第六意中殊胜者,谓无漏种子。或二障种子可断,此举体取用也。

四云:第八识有相见分,眼等五处是相分,阿赖耶见分是中第六处。此六处总是本识相见分,此相见分所依自体分中,有无漏种子殊胜功能。或二障种子可断功能,此举相显体中所有殊胜功能。

五云:于第八识中具有无漏眼等六处种子殊胜功能,亦有有色等六处无漏种子。此就强说。但云六处,不云十二处。

六云:实有无漏十二处种子,不过六故但云六。如七叶树。西方诸师然多存异。本有无漏种子为殊胜也。

基云:本种姓(性)习种姓(性),如新旧三义随所应立之。有人言:护法菩萨取地上名习不然,地前十信即生无漏种故,生彼种时名习种姓(性),随增说生。护月论师义别,唯胜*师本种姓(性)于所知障可断义用立之,习姓(性)即十信时取有漏闻思等种是。

问曰:生见道云何?释云有二义:一世第一法,与苦法智忍为增上缘生苦法智忍。于有为中唯此一无漏,不从因缘生。二或用世第一法为因缘生,串习多时所知障可断。有漏善最胜。最胜义故得为因缘。发生苦法忍。此论师意用为因缘。即如后解。先师所立义增上缘生。即古所传故。欲别一义故。故作是立。其意欲上者唯护法义。

有人云:护法十信时未别种者不然,如仁王经说有差别。地前有三心,一信心,二住心,三坚心。信位中名习种姓(性),住者即十解十行二十心合为住心,坚心即十回向心。西方寻访彼经未闻有本,虽尔今且会之。如彼经意总说种姓为众多姓(性),即彼经云习种姓(性)者,谓在信心即十信位也。性种姓(性)者,谓在住心。住心彼经即十解十行,十解十行名性种姓(性)。

问曰:何故彼经先明种姓(性)后明本姓(性)?释云:初修习时名为习姓(性),后习已成性名性种姓(性)。故此先后非如此论义。

问:何故彼合二十心为十住,华严等开二十心耶?释曰:简前后故。前初发生增上信故,故简异前,既不邻近初见道故,故合二十心但名一住。故十回向彼经说为道种姓(性),邻近见道无漏道故,见道已去名行种姓(性),是彼经意今此论意理必不然,姓(性)各异故。

「谓先串习」,就是过去世的时候,「串习」就是不断地这样学习,连续不断地学习叫做串习。学习什么呢?学习佛法,学习戒定慧、发无上菩提心、修六波罗蜜这些事情。所栽培的善根,就是由在佛法里边的努力所成就的佛性,这样得到的,所成就的佛性,「是名习所成种性」。「习所成种性」是这样的意思,就是由自己在佛法里边的努力所成就的佛性。比如发无上菩提心,那么这就是佛性;由无上菩提心领导修六波罗蜜,这也是佛性,都是成佛的因。

此中义意,二种皆取。

《瑜伽论记》卷第八:「此中义意二种皆取者:若依旧地持无此文,今三藏依梵本具说此文。今总收二性为种姓(性)持,故云二种皆取。」

就是这一句话,这里边所说的种性,在二种种性里边,是那一个佛性呢?是「二种皆取」,这「本性住种性,习所成种性」,都是包括在内的,不是偏于一种的,那么这叫做「意」。

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

《瑜伽论记》卷第八:「释异名中,二种种姓能生果故名种子,能持果故名界,恒沙功德性种类故名姓(性)。」

「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这是名字上的不同。说「种性」,这是一个名字,说「种子」,又一个名字。「亦名为界,亦名为性」,也是名字不同。但是里面的含意是一样的,都是种子的意思。就是有这样的功能,能令众生遇见因缘发无上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得无上菩提。

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名为麤,与果俱故。

《瑜伽论记》卷第八:

辨麁细中,旧地持言,又不习者果细果远,习者果麁果近。

古人有云:性种无为非修习法,故言不习。离名绝相,故言果细。非近情测,故言果远。习种有为可修之法故名为习,有名有相故导果麁,情虑可拟故言果近。

有说:先有习种能证名麁名近,后有所证性种名细名远,今所翻译与旧全别,文意但就性种姓(性)解。

三藏云:又此种姓(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者,谓未习种姓(性)果说名为细,若成习种姓(性)果即为麁。所以尔者,发心已去由习种姓(性)故渐增转明故名为麁。

基云:胜*等解,未发菩提心未习种姓(性)果说名为细,未有习种姓(性)果故,发心已去既有习果,与习种姓(性)果俱行故说名为麁。

护月义中亦有二说:一解:本性种姓(性)未有习成,地前有漏现行果时名细,成有漏果时名麁,与现心俱故,是即本有无漏增上缘故,发菩提心果。第二说:地前姓(性)习二种未有习成,登地已上无漏心果说名为细,若成无漏心方名为麁,与无漏心果俱故。

护法义亦有二说:一说:习种性未习成,新生种子果时名细,若已习成新种子果时名麁,与新种果俱故。一解:义同护月后解。

基云:此取十信初熏无漏种增倍故说麁细,非是余位。云何名俱,如护法义,更别成种,新生之种与旧种,俱可如此释。如护月义,但令旧增即当念中新增之种义说为果,旧来之种义说为因,故言俱也。又前念望后念,虽异剎邪因灭果生,由因有故能生其果,故说为俱。如胜*义,无始有漏善法种名因,十信初时因缘无漏教熏成新种,此种是果,无始种为因,因果同时故说为俱也。

「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就是在时间上说,有不同的情形。「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内心里面具足的佛性,没有遇见佛、没有遇见佛法的时候,就是没有熏习发出功能来,这个时候,就叫做「细」。「未有果故」,还没有熏习成果。

「已习成果,说名为麤」若遇见佛、佛法了,熏习过,又发无上菩提心,又能修六波罗蜜了,那个时候就是很明显的了,「与果俱故」,那就说明为「麤」。「与果」,这个「与果俱故」,这个有果的时候,种子和果是同时存在的。这个时候,因为果是表现于外了,所以就很明显地知道这件事,所以就叫作麤显。不同的阶段呢,就有不同的相貌,所以有麤细之别。

延伸阅读:1、《显扬圣教论》中的发菩提心仪轨2、发菩提心的内因、外缘、作用力3、发菩提心的五种相貌4、略说菩萨种性(1):种性持5、略说菩萨种性(2):发心持、觉分持

文章

观如法师美编

如梵图源

网络校对

如相编辑

如心

广种福田

因官方关闭iOS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