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业标准化在国家级贫困县生根发芽ldkyr2wn [复制链接]

1#

农业标准化在国家级贫困县“生根发芽”


一块连喝水都成问题的*土地,却靠养鱼年赚百万元。


        一位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老农民,其养殖的生猪血统比例却标准到了小数点之后两位。


        坐落于*土高原的山西省五寨县,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开发扶持范围,但就在这块远离繁华的*土地上,一群老农正在标准化的帮助下,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现在两亩顶过去一百亩


        五寨县前所乡右所村,海拔1300米,主要地貌为*土丘陵,人多水少,打井都要到地下100多米,即便是现在,大部分土地的浇灌也只能“等雨”。这里的老农们也许连做梦都不曾想到自家的旱地可以变成水田,更想不到这水田中能够养出两公斤多重的鲇鱼。


        “再过两个月,等长到3公斤重就可以卖了。”6月15日,钻过一排排蔬菜大棚,踩着两腿泥巴,在一个大棚中的水塘边,看到右所村的老支书白凤义正在为水塘里面的46000条鲇鱼欢呼雀跃,“以前的旱地主要种植玉米,经济效益好的时候,一亩(0.067公顷)地也就1000元钱左右的收益,而现在占地大约两亩(0.13公顷)的鱼塘就能带来几百万元的产值。”


        出资投建这所德润蔬菜种植园的赵玉锁告诉,这些鱼在当地根本就不愁销路,因为在这块*土地上,能够养出鱼的就只此一家。而且养鱼的妙处不仅于此,“棚灌区里面的蔬菜为什么长势旺、色泽亮、口感鲜、卖得好?奥秘就在于此。”


        “从地下抽出来的水,既没有营养物质,而且水温才8摄氏度,并不适合浇灌蔬菜。而经过温室的自然加温,水温可以上升到22摄氏度,我们先将鱼儿放进去养两天,然后用养鱼的水浇灌蔬菜,就收到了这意外的效果。”赵玉锁拉着从棚灌区的地头走到了地尾,看遍了大棚中种植的*瓜、西红柿、青菜、彩椒、西葫芦等八类蔬菜,确实每一样都卖相极佳。


        现在这些应季的蔬菜均已经上市,因为品质有了保证,销路自然也就打开了。以西红柿为例,一棵秧被铁丝架成6个挂果层,每层至少结出3个果实,单价按照最为保守的1.5元计算,这块两亩(0.13公顷)的大棚,毛收入也有八九万元。赵玉锁掰着手指头,言之凿凿,“一个棚的收益,顶普通旱地100亩(6.7公顷)”。


        如果只看到了高收成和好价钱,那么从这里你只能得到惊讶。想要复制这里的成功,还需要了解一大串数据:行距1米,株距0.6米,地暖加温到22摄氏度,两天一换水,鱼苗9个月成熟……还要统一选种、统一施肥、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标准化的痕迹无处不在。


        其实,早在2010年,五寨县就已经在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了40多项农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完善了县、乡(镇)、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了从良种提供、技术指导、生产监督、物质供应到生产环境监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体系。


        “只要坚持从标准化入手,一直干下去,我们的产品一定可以像山东寿光一样,行销海内外。”虽然是生在*土地,但是赵玉锁的眼光显然并不囿于此,标准化就是他实现梦想的一把利器。


        3万头猪住进标准化猪圈


        “从出生到屠宰,生猪的成长期为368天,可以长到115公斤左右;宰杀后在35分钟之内进入急速冷却;排酸24小时后,低温分割包装;标准化育肥场9栋;标准化种猪场16000平方米……”五寨县绿野牧业公司在2009年就在种植、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加工4个环节上获得了国家的有机绿色认证,其成功之道同样离不开标准化数据。


        穿过绿野牧业公司屠宰车间内的一段特殊通道,隔着玻璃就可以看到一尘不染的车间内整个加工的标准流程:切割、包装、热侵、速冻……“这套标准程序跟美国的肥牛加工完全一致,真空包装的塑料袋是按照统一标准进口的,热侵水温为60摄氏度,瞬间热侵之后进行速冻,并置于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下保存。”说起这条2002年落成的生产线,公司董事长付臣说,哪一项指标都含糊不得,否则就不可能拿到有机绿色认证的证书。


        “特种野猪肉的野猪血统为37.5%,芦芽山猪肉中的野猪血统是18.75%。”在绿野牧业公司的成品仓库里,放着各式各样的肉类产品。说起这些产品,付臣如数家珍,不仅将每类产品的制作工艺说得头头是道,就连这些猪肉的血统也在他的计算之内。“纯种的野猪肉并不好吃,我们多年的培育经验显示38%左右血统的野猪肉口感最佳,所以通过将野猪与黑猪多次杂交,我们获得了想要的血统比例。”上述的两类产品就是付臣多年来辛勤培育品种的成果。


        其实屠宰加工环节只是绿野牧业公司标准化生产中的一环,无论是有机种植、饲料加工、种猪繁育、生猪育肥,还是市场营销,公司都有着一整套的规范体系。


        “我们这里的生猪都住在标准化的圈舍。”在五寨县胡会乡包家湾村,有一块占地逾3.5公顷的养殖基地,这里建有绿野牧业公司的标准化妊娠舍、保育所、化验室、消*间、兽医室、配种室、隔离舍等等。


        “这块水田是猪‘玩’的地方”,在绿野牧业公司的育肥场,还有20公顷的散放区,允许猪自由采食青菜、野菜、菜籽、昆虫等,还可以在水塘中洗澡,这种回归自然的饲养方式,提高了猪的免疫力,减少猪的疾病和药物使用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品质。


        普通养殖场的生猪,一般成长期只有五六个月的时间,但是这里的生猪养殖从饲料源头就进行严格控制,绝不添加任何激素和瘦肉精等,成长周期虽然加长为368天,但是最大限度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培育良种是技术活,培育品牌是标准的活


        五寨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其中农业人口占到了80%以上,农民们的增产增收完全倚靠着这片*土地,而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方式,让他们看到了变“*土”为“沃土”的真实案例,也让他们变成了一个个用数字说话的严谨科学家。


        马铃薯是五寨县的最主要经济作物,也是最早落实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农产品之一。“种子不晒不切种、刀具不消*不切种、种植不拌不下种”,在标准化种植基地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良种处理“三个妙种”的口诀,用当地方言把标准化种植过程中的良种拌种技术演绎得朗朗上口。


        “我觉得标准化就是按照规范生产。比如我们这里的甜糯玉米,如果不按标准走,将普通玉米和甜糯玉米混种在一起,一到花粉授粉的时候,两种品类就可能出现杂交,口味就不好了。所以,无论是玉米、马铃薯,还是其他杂粮分块块,都要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白凤义这个干了一辈子木匠的老农民,觉得标准化不仅时髦,还很实用。


        “前所红萝卜”声名远播,是五寨县走品牌化农业战略的一个缩影,对此,前所乡的*委书记刘维深有感触,他说:“农产品要进入市场,提升效益,打造品牌,没有标准的规范不行。”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育种研究室研究员、76岁高龄的“土豆专家”杨宏福,听到跟老农们谈标准化十分兴奋,他也觉得只有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才能够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也才能让这种品质具有稳定性,然后获得市场的认可。


        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