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的第一次结集都发生了哪些争执,原因是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我是文忠,继续咱们的佛教史。

我们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就因为各种原因和佛陀产生了分歧。可以说这就是佛教最早的一次路线斗争。一个分歧最终能够被称为路线斗争,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大家秉承的理念不一样,第二,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一样,第三,分歧双方各自有各自的支持者,组织内部出现了分化和对立。

而我们从佛陀和提婆达多的分歧来看,上面这三个条件全都满足,比如说第一,两个人对佛教教义本身的解读就出现了分歧的。我们在解读四谛和十二因缘就说过,说的就是三世两重因果,前生今世和后世,是三辈子的事儿,而提婆达多的理论,他认为人就这一次,什么转世轮回,这些东西都瞎扯,没有的事儿,你看看的他的观点对佛陀的根本教义提出了挑战,

第二对修行方式的理解不一致,提婆达多提出的五法和佛陀的不一样。

第三就是涉及僧团领导权的争夺问题,这个上期我们也提到了,提婆达多带了五百比丘想另立僧团,还好多次想杀死佛陀。只不过没玩好,把自己搞死了。因为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他们两个的分歧,可以说是佛教历史上第一次路线斗争。我们说佛陀活着的时候都这样,佛陀涅槃之后,这种分歧岂不会愈演愈烈,到那时僧团内部还指不定会出什么事呢。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呀!心疼佛陀三分钟。

不过佛陀在自己即将涅槃的时候,做了一些未雨绸缪的准备,比如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对于自己所提出的学说,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让身边的比丘再系统性的听闻讲法,大家尽可能达成共识,他还亲自指定大迦叶作为自己涅槃后的领导者,在组织层面保持了稳定。此外为了保持佛法的统一性,他选定了阿难作为传经人,以便在自己涅槃之后,能够有一个人全面地复述自己的理论,不至于大家众说纷纭,从而导致大家莫衷一是。

尽管佛陀做了很多的准备,但是涅槃之后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很快就出现了。佛陀涅槃后不久,名叫发难陀的比丘说,佛陀在世时,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现在佛陀没了,大家可以无拘无束,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了。这话传到了大迦叶的耳朵里,他就觉得,佛陀生前所说过的经典,进行结集必须抓紧,不能再拖了。

于是在佛陀涅槃三个月之后,大迦叶就召集了位得道的阿罗汉。举行了佛教历史上第一次经典结集。这次结集是大迦叶自己主持,地点就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是一个精舍。因为有七叶树而得名。同时为了避免耽误时间,摩揭陀国王慷慨地把吃住全包了,为参加结集的阿罗汉进行统一的供养。希望大家专心致志地结集就可以了。我们知道这次结集并不是说最后出了几本佛经的书,然后大家拿着这些文本去传法。因为印度这个地方很奇葩,所有的经典都是靠嘴说,也就是什么东西都不落在纸面上。

所谓的结集就是大家在会上和颂,就是大家在会上相互印证佛陀所讲过的所有经文,阿难在会上展现了自己人肉复读机的强大实力,他每说一段就停下来,大家一起评判,这段和佛陀生前说的一样不一样啊?如果有人去提出异议,大家现场讨论,然后确定一个最终版本,然后以此类推。最后就形成了佛教最早期的佛经,阿含经。

阿含经不是一本经,和婆罗门的吠陀经一样,是一套经,可以理解为佛教丛书,有许多条目。为了方便记忆以及避免错误,每十段经,就提炼几个字作为条目,有点像咱们后来小说里面的章回目录,这个总题目就叫摄颂,摄颂就是佛陀是在哪里说的,把地名当作名字,有的摄颂是人名,就是佛陀当时回答哪个人的问题,就是佛陀当初是为了回答谁提出的问题而说的这一部分,把这个提问者的名字,当作摄颂者的名字。这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的,后来阿含经根据不同的内容,变成了我们大家更加熟悉的四阿含,就是杂阿含,长阿含,中阿阿含和增一阿含,那么在南传佛教的体系里分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共五部。

接下来该说戒律了,优玻璃分八十次诵出了所有的戒律,因此也称为八十诵律。慢慢地演变为四分律五分律等等不同的版本。通常来说,第一次经典结集,总起来说总结了经律两大类的内容,而大家所熟悉的,经律论三藏,到了第二次乃至第三次结集才形成的。当然也有人说,论藏在第一次结集中就已经出现了,是大迦叶主持整理的,这个没法探究,大家了解一下就好了。大家可能认为经过这么一次结集,大家意见统一了,就不会再有歧义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虽然这次结集十分的严谨,但是还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个事是谁挑起的呢?就是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富楼那为什么要唱反调呢?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戒律上。现在讲戒律,大家有的都很陌生,觉得除非出家人,一般人不会太理解。佛家的戒律非常的多,非常的细,而且非常的严谨。就拿我们现在庙里的规定来说,虽然不是佛陀在世时那样的细化,但是也是非常的多,牵扯到僧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说回去,佛陀涅槃的时候,富楼那没在身边,他在外地弘法,后来佛陀涅槃以及经典结集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他就带领着跟随自己的比丘往回赶。那时候没飞机没高铁也没汽车,大伙只能靠11路,走着。所以富楼那带着人赶到七叶窟的时候,经典结集基本上已经结束了,于是富楼那就跟大迦叶了解结集的情况。

他听了整体的介绍之后,就对戒律部分提出了异议,他觉得有些戒律制定的太严苛了,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戒律,如果完全遵守的话,会对僧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如果生活都不方便,弘法肯定更不方便。他说佛陀在世的时候,跟阿难说过,有些不属于原则性的戒律,就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上的戒律,是可以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妥协和回转的余地,也就是说,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死较真。现在很多比丘也能证明,佛陀生前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但是问题出现了,佛陀是说过,但是没有具体到哪些条例可以妥协。于是,大家就问人肉复读机阿难,到底是哪些戒律。阿难说,这个问题我好像没有仔细问佛陀。大家看阿难不知道,就去问优波离,你说咋办啊?优波离你们看我没用呀,具体是哪些我也不能凭空编吧。大家就又去跟大迦叶说,你是主持人,你给个话吧。大迦叶是苦行第一,平时对自己要求得十分严格,很多时候,他对自己的要求与戒律中所要求的更高更严,相对来说是属于比较古板的那种,稍微有那么一点认死理儿,于是他就说,不行,既然没有明确的说法,就必须严格按照佛陀生前所说的所有的戒律来执行。

富楼那一听不干了,他是说法第一,常年奋斗在第一线,他知道当时的印度,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治制度,生活习俗以及原有信仰之间的差异特别大,有很多戒律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必须得做些妥协,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当地弘法。于是他就跟大迦叶开始了争论,争论来争论去,最后就变成了争执,结果俩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富楼那到最后说,行,大哥,你要是愿意这么干,那你就这么干,我不愿意这么干,我带着我的人走。

于是他就带着认同自己思想的数千名僧人,在七叶窟外也进行了佛经和戒律的结集,相对于大迦叶的窟内结集,富楼那领导的叫窟外结集。你看离佛陀涅槃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分裂的趋势,真是让人感慨,但是相对于后来发生的事情而言,这次结集已经算相当和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佛教在广袤的印度大陆上不断的洪荒,遇到的新情况越来越多,大家对于佛经的内容和戒律的规定,也就有了越来越多不同的理解。这在佛教第二次经典结集的过程中,就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宗教最后不断演化的原因,出现了对教义不同的理解,就出现了不同的宗派,当然不仅仅是佛教这样,其他宗教也是同样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