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熊伯龙云:“有指草木言者:如宅东有杏主败,宅西有李主淫;槐主富贵,芭蕉招祸之类是也。”高见南《相宅经纂》亦云:“凡人家不可多种芭蕉久而且招祸又云人家房户前不宜种芭蕉俗云引*妇人多得疾。”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芭蕉有着多种寓意,壮族认为,由于芭蕉果实长在同一根圆茎上因而成为友谊的象征。苗族中由于芭蕉一年一枯荣,冬死又复生,因而苗族把它看成起死回生的象征。布依族在走亲访友之时将芭蕉捆绑在一起作为礼物赠送,象征团结互助,在婚嫁中芭蕉是象征多生贵子吉祥礼品。
此外芭蕉枝大叶子肥,寓意大业。不仅芭蕉本身的枝叶果实有浓郁的文化寓意,芭蕉的衍生物芭蕉扇同样也有寓意。发端于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更是将芭蕉扇寓意为代表万物生长发展的法器。至尊三清中的道德天尊(俗称太上老君)人物形象为,盘坐在居于中位元始天尊右侧,童颜鹤发,左手托八卦图,右手持芭蕉扇。八仙中汉钟离手持芭蕉扇,相传轻摇芭蕉扇便有起死回生之效。
汉钟离不仅如此,芭蕉与佛教渊源更为紧密。佛家经典著作《维摩诘经》在卷一《方便品》有一段著名的“十譬喻”,其中第四个譬喻是:“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涅槃经》卷二《寿命品》曰:“当观是身,犹如芭蕉,热时之焰,水沫幻化。”佛经借芭蕉外强中空植物特性喻理人精神“空灵”的道理。陈寅格先生说到:“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这一看似无心的比喻,从此铸就了芭蕉在中国独特的人文内涵。
一方面芭蕉成为阐释佛理对象,这与芭蕉在佛教原始功用相同。例如,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唐,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全唐诗第卷第首)。再如,(唐,皮日休《病中美景颇阻追游因寄鲁望》全唐诗第卷第首)南国不须收薏苡,百年终竟是芭蕉。二人提到的芭蕉均意指精神“空灵”。
另一方面芭蕉直接代表佛。这是跳跃出芭蕉在佛教功能属性之外芭蕉内涵的升华——芭蕉成佛。例如(唐代,朱庆馀《送品上人入秦》全唐诗第卷第首)独去何人见,林塘共寂寥。生缘闻磬早,觉路出尘遥。江雪沾新草,秦园发故条。心知禅定处,石室对芭蕉。又如,风回雨定芭蕉湿,一滴时时入昼禅。(《山雨》全唐诗第卷第首)。再如,(《寻三藏上人》全唐诗第卷第首)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全盛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
佛家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在佛教本土化后又增加了“芭蕉罗汉”这一称呼,这正是芭蕉成佛的鲜活映证。成佛后的芭蕉一举一动都具有佛性,芭蕉叶就常被看作是圣洁之物。《苏悉地羯罗经》卷中记载:“诵以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欢喜而得增威。作此尊形。置荷叶上。或芭蕉叶。或乳树叶。或诸草叶。非直昼日夜亦献之。法事了时。如法发谴。”由此理,芭蕉理应受到佛门青睐。僧人怀素在自家广种芭蕉,一方练字,一方参佛,芭蕉自然成为寺庙庭院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芭蕉罗汉将众多芭蕉的象征内涵归类起来得知,芭蕉合吉祥与凶害寓意为一身。芭蕉枝繁叶宽,高可敝人,栽植房屋四周利于心术不正之人躲避。芭蕉一叶生到一叶死从春至冬不过二年,寓意早生早死。这些就为芭蕉招祸说提供一种解释。相反,芭蕉生长迅速、须根迸发、果实连心、冬枯春又生,尤其招人热爱。由其可知,芭蕉的文化象征与其本身生长特性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