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
香山寺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唐代。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年),世宗重修香山寺,赐名“大永安寺”。后又经元、明两代修建,至清代乾隆皇帝进行扩建,赐名“香山大永安禅寺”。原建筑年遭英法联*焚毁,现建筑为原址复建。香山寺整座寺院依山势迭起,具有前街、中寺、后苑独特的寺庙布局。
知乐濠是香山寺中的放生池,得名取自《庄子﹒秋水篇》知鱼之乐。
过知乐濠是寺庙的第一处殿宇——接引佛殿,供奉的是阿弥陀佛立像。
殿后台阶两侧各有一株参天古松,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中乾隆皇帝唯一一处为植物命名的景观,乾隆皇帝借古代顽石听经点头的故事将它们命名为听法松。
听法松后是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背后是韦驮将*像。
出天王殿,拾阶而上,台阶北侧有一柱形石碑,为乾隆三十八年御制。碑身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娑罗树歌”。娑罗树又名“七叶树”,是佛门两大圣树之一。
继续向上是钟楼和鼓楼,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除钟鼓楼外,还有两坐供奉密宗金刚坛城的八角亭。左边的一座供奉的是大威德金刚坛城,右边的一座供奉的是胜乐金刚坛城。
再向上,来到寺院内等级最高的圆灵应现殿,也就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的是横三世佛,或称三方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边的是药师佛,左边的是阿弥陀佛。
值得一提的是圆灵应现殿前有一座体量很大的石屏,它是继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娑罗树歌碑之后的第二件石文物。这也是香山寺被焚毁后留下的体量最大的一件文物。整座石屏上所有的书写、绘画全部是由乾隆皇帝完成的。石屏的阳面刻有三部经文,分别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大人觉经》,均雕刻成带有须弥座的宝塔形,经文环绕宝塔雕刻,造型颇为独特。石屏的阴面刻有三幅画,中间为燃灯古佛,右手边的为文殊菩萨,左手边的为观音菩萨。
绕过圆灵应现殿两侧罩子门,您将进入寺院最精彩的后苑部分。高台之上为“眼界宽”敞厅,南北各衔四十六间游廊,依山萦回与青霞寄逸楼相连;廊下内侧蹬道相连,可到水月空明殿。北侧假山蹬道傍立乾隆皇帝御笔“抱云挂月”。
假山环拥“薝蔔香林”六方亭式楼阁一座,共三层。一层前檐挂“薝蔔香林”匾,二层前檐挂“无住法轮”匾,三层内隔断挂“光明莲界”匾。楼阁之上为水月空明殿,是当年乾隆皇帝在此品茶休息的地方。后苑最高处为青霞寄逸楼。
香山寺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整体寺院布局灵活巧妙、空灵秀雅、动静相济,不仅在中国寺院建筑中非常罕见,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也堪称为上乘之作。